本文作者:xinfeng335

高工资促进消费社会形成和技术进步

xinfeng335 2023-11-17 40
高工资促进消费社会形成和技术进步摘要:   来源:证券时报  历史研究表明,中间阶层甚至在17世纪就是新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最大市场消费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19世纪“中产阶级”的先驱。  韩和元  当我们翻开英国批判现...

  来源:证券时报

高工资促进消费社会形成和技术进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研究表明,中间阶层甚至在17世纪就是新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最大市场消费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19世纪“中产阶级”的先驱。

  韩和元

  当我们翻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父查尔斯·狄更斯及其同时代作家们的著作,映入眼帘的多是关于那个时代社会苦难的控诉,说明在家们的印象中,那时民众的生活水平极端低下。但这是不是事实呢?被誉为英国和欧洲“之父”、著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在1726年出版的《正经英国工匠的真实写照》一书里,他这样写道:

  “在英国从事制造业生产的那些工人,经常可以吃到肉,喝上糖水,他们的住宿条件相当不错,日常伙食标准也很高,这些都是欧洲其他国家的穷苦劳动者望尘莫及的;干同样的话,英国工人的薪酬水平比其他国家的工人高,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实力花更多的钱去品尝美味佳肴,穿着高档服饰,这些景象令外国人艳慕不已。”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其他人的著作中,譬如伊甸(Eden)在其17年出版的著作中,就记录了一个生活于伊令(ealing)、年约40岁的园艺工人的家庭生活状态。这位园艺工人的家庭情况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他已娶妻并育有4个年幼的孩子。由于可同时做好几份工作,这位园艺工人每天大约可挣30便士,这一数目于18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伦敦工人的标准工资水平。

  凭借着每天赚取的30便士,这个家庭可承受如下开支:每天消费掉1/4个白面包、半磅肉、几盎司奶油、1品脱啤酒、少量茶叶和蔗糖;此外,这个家庭还可适时购买新鞋、新衣服,并供较大的两个孩子上学。冬天他们还能买得起煤炭来生火取暖。甚至有实力租一套带花园的房子,当然花园还可为这个家庭提供必要的蔬菜,甚至还可以在里面饲养一些家禽,来丰富餐桌上食物的品种。

  英国的老对手法国,其人民显然就没这么了。赫富顿通过对诸多关于18世纪法国工人和农民日常膳食结构的研究专著的查阅,发现在这些工人和农民的膳食结构当中,食物的种类屈指可数,至少95%都是谷物类食品。这些谷物要么被做成面包,要么加水熬成汤或粥来饮用。于当时的法国人而言,除非他们可以地饲养一些属于自己的牲畜,否则很难吃到肉。也正是因为身处这样一种环境中,法国人罹患营养不良类病症的比例出奇的高。意大利人的处境则可能比法国人更为糟糕。

  博学的亚当·斯密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国富论》一书里,他也曾描述过此类现象,“目前,英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似乎算高的,足以应付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而且经常还会绰绰有余。”事实上,于当时的英国而言,商人和金融家固然积累了大量财富,地方城市商人的财富也堪比大都市商人的财富,但史家也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产业革命爆发前夕英国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韦瑟里尔综合金(King)和马西(Massie)的估计认为,在17世纪末期,要维持中等家庭生活水平最低收入是每年40英镑。而此时中间阶层家庭的收入每年通常是40英镑到200英镑之间,因此英国有一半家庭属于中间阶层。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17世纪末期,劳工阶层已经参与到消费市场中,他们购买的消费品范围广泛,从陶盘到黄铜蒸煮罐,从针织袜到亚麻被单。他们可能不买镜子或昂贵的餐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被排除在消费社会之外。在这一时期,虽然农产品价格低廉,农场收入减少,但这也使得食品价格下降。同时,工业品价格也在下降。这样,在1650~1750年消费品价格加权指数几乎为一条水平线,而实际工资在上升。如建筑工人的货币工资在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之间增加了大约45%-50%。这一观点得到了经济史学家罗伯特·艾伦的支持。艾伦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处理,发现从1650年开始,英国的工人工资开始大幅增长,到18世纪,伦敦不仅是全世界工人工资最高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其工资远比其他国家要高出许多。据此,艾伦认为英国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高工资经济模式。

  激增的人口、高工资经济模式,使得英国人的消费已不再是一种对基本需求的满足,而是超越了物质享受的层面而成为一种身份诠释方式和提高社会地位的行为。英国人特别是中间阶层在衣食住行和休闲等方面的炫耀性消费能力十分强劲,开始追求时尚,讲究品味,攀比和模仿成风。自17世纪末以来拥有新财富的中间阶层已逐渐成为消费主体,他们通过消费能力来模仿和挑战贵族的优势地位。

  韦瑟里尔认为,中间阶层甚至在17世纪就是新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最大市场消费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19世纪“中产阶级”的先驱。桑巴特也指出:“早在18世纪,一些我们可称之为中产阶级风格的东西就在英国形成了,而且平民因素慢慢进入当时的社会生活。”在17世纪晚期,伦敦中间阶层在任何时候至少拥有三套套装,以便定时更换,还配有成套的带扣、纽扣、帽子、发、丝带、花边和其他饰品。到18世纪,人们的衣装更加讲究。笛福提到,当时的时髦男人穿着10~20先令的亚麻布做成的衬衫,每天换两次内衣。而过去,人们穿用价钱便宜一半的平纹荷兰亚麻布制成的衬衫已感到心满意足,而且一周最多换两次衣服。女人们不但追求服装的时尚,而且通过珠宝饰物来炫富和体现身份。也就是说,此时的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消费社会。

  与此同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也在日益扩大。成熟的国内市场与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叠加,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也就变的日益捉襟见肘。为了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一位英国工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产品,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你必须想办法发明。”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驱使着企业家、发明家绞尽脑汁去开发机械化生产技术,一方面以此来降低相对昂贵的劳动成本,一方面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这对后世有启发意义。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xinfeng335本文地址:https://www.meiyangpy.com/post/3082.html发布于 2023-11-1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义乌市挈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